bet28365 365|加入收藏|设为首页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/乡镇扫描

钟祥朱坡村,翰林遗风今犹在

【字体:  

发布时间: 2018-05-14      来源:荆门晚报     作者:贾明 李天学 张君 张军     

翰林苑

全村共走出221名大学生,其中23名研究生,7名博士生

钟祥市长寿镇朱坡村,面积12平方公里,现有村民310户共1300多人。据传, 明嘉靖年间,朱坡村曾出过翰林学士王耀烈,全村以此为荣,此后村里延续崇学尚德的传统。截至目前,全村共走出221名大学生,其中23名研究生,7名博士生。此外,全村80岁以上老寿星有10对以上,村里最长寿的黄世英老人已经100岁。

一块责任牌展示朱坡个性

满园深浅色,照在绿波中。

4日上午,天空飘着细雨,晚报记者一行来到钟祥市长寿镇朱坡村五组村民集中居住点,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将居民点一分为二,两边的农房依次排列。房前屋后,各类蔬菜苗长势正好;一棵大桑树上挂着红中透黑的桑葚,令人垂涎欲滴。

“这里是钟祥实施迁村腾地最早的地方。”随行的朱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友福介绍,早在改革开放初期,朱坡村就先行一步,开始了迁村腾地,将村民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,做到了民房整齐划一,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。其中五组村民集中居住点共有村民73户。

1983年,朱坡村建立了水稻制种基地,村里比较富裕,在全镇率先实现了“三电入户”,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电风扇都是荷花牌,因此被湖北省委、省政府命名为“荷花村”。

“三年不抽烟,买个大黄腱”“蔬菜水果样样有,吃它活到九十九”,晚报记者注意到,在村民集中居住点,每户村民房前的小菜园中,都立有一块制作成卡通样式的责任牌,上面是两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,下面是村民姓名。在责任牌背面标有责任人,责任范围(屋前20米、屋后20米),管护责任(清扫、保洁、维护等)。

孙友福说,这一块块责任牌,代表着每户村民的对外形象,相当于村民的LOGO。这些顺口溜是驻村大学生结合每户村民的家庭特点帮助想出来的。

一个励志传说孕育翰林文化

翰林冲位于朱坡村五组陡坡寨山下,翰林学士王耀烈就出生在这里,靠种地为生。山寨下还住着唐姓和熊姓人家,唐姓人家经商,家庭富裕,熊姓人家为竹器编织匠,收入可观。唯有王姓人家教书种地,生活清贫,但是重视教育。王耀烈作为家族长孙,在浓厚家风影响下,自幼勤奋好学。据传,王耀烈在明朝嘉靖年间通过层层选拔,在翰林院做学士,后回乡报效家乡父老,操办村庄教育事业。唐姓和熊姓家族深受王耀烈的影响,也培育好学上进的家风,并出资支持教育事业,后人为纪念王耀烈,将其所在地命名为“翰林冲”。

在朱坡村,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励志传说,虽然文字内容早已无从考证,但这里现仍然保留有翰林冲、翰林苑、榔头堰、陡坡寨等遗迹。

2017年,朱坡村遵循“群众为本、生态为基、文化为魂”的原则,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,倾力打造美丽乡村。

依托翰林文化,打造翰林苑景点。斑驳的青石砖、老石磨盘、木雕竹简等,透出了浓浓的古风韵味。以翰林苑为平台,传承崇学尚德的本土特色文化,培育和发扬好家训、好家风。如今,翰林苑成了村里美丽的景点,也成为激励村民勤奋好学的源泉。

围绕“养生福窝、长寿朱坡”,突出长寿文化。把长寿食品、长寿秘诀和长寿故事融入到景点的打造中。

此外,朱坡村还深挖知青文化。在上世纪70年代,朱坡是一个老林场,曾有武汉知青来此下乡。为了纪念那些无私奉献的知青,村里现在修建了知青亭,成为村民德育教育的活教材。

一个兴趣爱好透视笃学民风

在采访中,晚报记者得知,朱坡村盛行下象棋,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有下象棋的爱好。

朱坡村老支书许春泉谈起王耀烈的故事,滔滔不绝。许春泉说,朱坡人爱好下象棋,也与王耀烈有关。传说王家人当年在种田教书的闲暇之余,经常与唐家、熊家聚在一起下象棋。后来一辈辈传下来,住在翰林冲的人都爱上了下象棋。现在,朱坡村的村民趁着农闲经常在一起切磋棋艺。

此外,朱坡村不少人喜欢练习书法。前些年,村民们在大年初一互拜跑年时,每跑一家,首先要看大门上的对联,内容如何?书法如何?是谁写的?都要评论一番。

朱坡村人象棋水平究竟如何?许春泉给晚报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。现年70岁的邻村村民王大友,年轻时到朱坡村学习下象棋,赢了来该镇征兵的带队领导。最后,在众多应征青年中,他优先被带队领导带到部队。2001年,退役后的王大友在长寿镇举办的文艺活动中,夺得象棋比赛第一名。

正是受翰林文化的影响,当地村民都非常重视教育。村民孙礼富说,乡亲们不管家里有多穷,借钱都要供孩子读书,都希望子女有出息。

1999年,该村七组学生唐晓辉考上清华大学,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,唐晓辉因此成为全村孩子的榜样。从那时起,为了鼓励更多的农家子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,村里出台政策对考上大学的家庭奖励500元,还免费放映一场电影以此鼓励。10多年来,该村几乎每年都有学子考入国内知名大学。截至目前,该村共走出221名大学生,其中23名研究生,7名博士生。从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,时刻不忘家乡建设。1996年,村里投资兴建村中心小学,预算80万元,在外成功人士听说后自发捐款20多万元。

22.jpg

责任牌

33.jpg

采访村民

一组数据折射新农村魅力

在五组村民孙礼富家,晚报记者看到他家的三间平房,室内贴有地板砖,堂屋吊了顶,添置的家具比较齐全。

谈起新农村建设,孙礼富兴奋地说,去年12月起,村里对他所在的五组进行了污水化改造,通过对家里厕所、猪圈等污水进行沉淀净化,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污水横流、臭味熏天的环境。现在一出门就是水泥路,比过去好走多了。

目前,他家有一个30多亩的桃园,12亩的鱼池,另外还种有18亩水旱田。村里环境变美后,一直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媳妇回家与他们一起操持农活。农闲时,儿子还可以到附近打零工,既照顾了家庭,又增加了家庭收入。一年下来,一家收入超过10万元,日子过得幸福美满。

孙礼富家的现状,只是朱坡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。据介绍,朱坡村先后建成生态林基地近万亩,经济林基地近5000亩,花卉苗木基地近千亩。打造精致“小三园”430个,安装污水处理设施近100套,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350个,修建雨污分流沟2750米,拆除居家小猪栏720间,硬化入户水泥路2.4公里。

44.jpg

文化长廊

嘉宾点评:蔡尚斌(钟祥市委农办主任)

近年来,在钟祥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“385”(“三常三化”“八种模式”“五大机制”)战略背景下,朱坡村创新思路,内外兼修打造美丽乡村,做到了“三个坚持”。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蹚出了新路。

坚持文化为魂。深挖本土翰林、长寿、知青等特色文化,赋予朱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,弘扬积极好学正能量。

坚持不忘初心。始终坚持常态抓净化,常年抓绿化,打造养生福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初心。优美的生态环境、祥和的社会环境、健康的长寿食品,使朱坡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。

坚持农户主体。每家每户主动参与房前屋后“小三园”建设,出工出力出点子,根据自家的特色编写小菜园标语,树立责任管护牌,形成了日常管护长效机制。(记者 贾明 李天学 通讯员 张君 张军 /图)



 

-- 新闻网站 --

-- 友情链接 --